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寿107岁。
这位“香港影视界泰斗”拥有包括娱乐业大亨、TVB创办人、慈善家、爵士等在内的多重身份,这些头衔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轨迹,在娱乐工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成就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他对于慈善事业的付出和努力功德无量,他的人生在世人眼中堪称传奇。
同时,这位大佬也有着世人不甚熟悉、甚至是始料未及的另一面。比如:他慷慨做慈善,经营却极为节俭;他90岁高龄迎娶第二任妻子,多情却长情;他早立遗嘱,曾与儿子断绝关系,显得不尽人情;他也有太保守“看走眼”的时候……虽然很多信息都是几经转手、难以求证,但正是这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的碎片,或许可以拼凑出最为真实、有血有肉的邵逸夫——作为凡人,也是传奇。
邵逸夫一手创办了邵氏帝国,在经营成本把控上极为悭吝
抠门?节约成本必须锱铢必较
今年6月,功夫导演刘家良逝世的时候,其遗孀翁静晶曾当众向邵逸夫追讨欠账。据说当年刘师傅与邵氏公司签下分花红的合同,但三十年来却一毛钱没得到。究竟邵氏当初对待旗下导演是否过于苛刻,业内一直众说纷纭。
“邵逸夫的‘小气’是出了名的。”香港电影研究者阿蒙说。在金钱这一层面,邵逸夫呈现出矛盾的两面:一方面他大手笔做慈善,二十几年来共捐给内地47亿港元;另一方面,他在经营成本把控上又极为悭吝,甚至锱铢必较,与大多数香港老板并无差别。
早年许多跟邵氏合作过的电影导演都曾领教过邵逸夫的这份悭吝。其中一个流传甚广的案例,是说当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毛遂自荐到邵氏,片酬要价1万美金。邵逸夫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并将价码压至2500美金,导致李小龙转投竞争对手怀抱。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小故事,说当年有剧务向邵逸夫申请20元餐费去买100个生煎馒头,结果邵逸夫没批,因为公司内部食堂的馒头才一毛钱一个。尤其在邵逸夫的第二任妻子方逸华主事时期,邵氏吝啬的作风曾引发很多人不满。
香港电影研究者魏君子在微博上撰写纪念邵逸夫的长文,里面提到很多从邵氏出来的导演和明星都会讲到的一个笑话:方逸华会在审片时通过“数人头”的方式来核查群演数目。预算报上来多少个临演,片中就必须出现多少临演。
据悉,当年邵氏公司实行“月薪制”,即便是姜大卫、狄龙等明星也要按月领工资。当年很红的郑佩佩(微博)进城买东西也要像普通人一样坐公车。不过,邵氏会向员工提供住宿、饮食等便利的生活条件,以便帮他们降低生活成本。“邵氏几千员工想要顺畅运作,节约成本是理所当然。”香港电影研究者竹聿名说。
后来邵逸夫转投电视领域创办TVB,捧红一众明星,但近年来这些明星却纷纷选择离巢出走,原因之一便是片酬太低——“我很红,但我特别穷”,这是邓萃雯回首昔日在TVB时生活的总结。尽管如此,这位传奇人物在他的TVB员工们心中仍旧地位高达,称他是“有远见的企业家,养活了香港很多人”。
香港知名学者、作家马家辉也在悼念文章(微博)中写道:“在邵氏旗下企业工作过的人都知道, 对于薪酬高低的水平标准, 老板与员工之间容有异议, 但对于员工在专业专才上的提升, 老板总是支持并奖励。”据称有的导演当年在邵氏拍摄影片签了合约,一直到今天都还有版权费收,由此可见邵氏当年确实规范。
邵逸夫和两任妻子同桌而坐,左为原配夫人黄美珍,右为现任夫人方逸华。
多情?两任妻子陪伴百岁人生
纵横香港娱乐圈几十年,旗下明星无数。邵逸夫的身边往往是美女如云,他也常说爱和女明星出街跳舞吃饭,他很有趣地自我评价“风流但不下流”。方逸华也直言,邵逸夫喜欢跟女明星聊天。早年邵逸夫与旗下女星虽有一些绯闻传出,但都无伤大雅。在拥有如此庞大强盛的娱乐帝国的情形下,比起同等级别的其他大佬,他的“绯闻”其实寥寥可数。
确切的说,邵逸夫在婚姻问题上称得上长情。他一生共娶过两任妻子,且都是相濡以沫多年。与发妻黄美珍相识于青年时期,当时正在东南亚辛苦创业的邵逸夫经由新加坡富豪余东璇引荐认识了黄美珍,两人一见钟情。30岁那年,邵逸夫突破层层阻碍如愿与黄美珍结为夫妻,黄美珍为邵逸夫生下两子两女。两人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直到1987年,黄美珍于美国病逝。邵逸夫虽忙于事业、疏于家庭,但发妻在他心目中仍然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黄美珍去世时,邵氏公司停产一年为她哀悼。
1952年,邵逸夫与彼时是红歌星的方逸华相识。1957年他进军香港市场创立邵氏公司,方逸华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进入邵氏工作。期间方逸华成为邵逸夫策略的忠实执行者,帮助他奠定了香港娱乐教父无人可比的地位,两人至今相伴也有四十年。邵氏影城现任制片总监黄家禧曾说过,“没有方逸华,就没有今天的邵氏”。邵逸夫的子女并未子承父业,反倒是方逸华,始终忠诚执行邵逸夫的指令,成为其最为信赖的伴侣。
在发妻去世十年后,已届90高龄的邵逸夫在拉斯维加斯与60岁的方逸华注册结婚。在随后的访问中他直言,这段婚姻不仅是给方逸华一个正式的名分,更代表着她日后的幸福。

据称,邵逸夫当年为挖角林黛,见面时曾亲自为她斟茶,并开出林黛原东家两倍的片酬。
狠角色?眼明心亮、懂得取舍
很多人认为邵逸夫是商业奇才。他在各种身份的转变上游刃有余,他的思维、策略、胆识在当时的电影市场没人比得上。
这是许多人的共识。在知天命之年放弃东南亚的事业奔赴香港重新开始,年过古稀时又转而进军电视行业打造TVB,这样的魄力不是人人都有。竹聿名用粤语中的“斩手指”这个词来形容邵逸夫的果敢利落:“邵逸夫对于电影的热爱毋庸置疑,但在当时香港电影市场走向衰落时,他竟然能割掉心头肉,将邵氏公司‘放弃’转投电视行业,纵观影视圈这么多年再没有别人可以做到。”
当然,在早年经营邵氏时,邵逸夫也绝对是个“狠角色”,最典型的案例是邵氏与电懋的挖角事件。当时邵氏白手起家初成立,没有大明星。邵逸夫许下重金,想要挖当时竞争对手电懋公司的头牌明星林黛。据称邵逸夫约到林黛后亲自为她斟茶,并且将准备好的合约摆在林黛面前,开出的片酬是电懋的两倍,最终林黛转投邵氏。
在果断挖角之余,邵氏也时刻严防死守避免“被挖角”。当时籍籍无名的李翰祥在邵氏拍摄《貂蝉》走红后立刻成为各大电影公司眼中的红人。但邵逸夫完全不担忧,因为李翰祥已经与邵氏签了一份长达8年的合约。
旗下导演、演员及合作者胡金铨、王羽、邹文怀等相继出走邵氏,或许也与邵逸夫本人强势的管理风格有关。但与此同时,他也有知人善任、宽厚仁义的一面。1963年李翰祥倒戈出走,奔赴台湾自组国联公司,并带走了邵氏一半的人马。邵氏与国联曾经展开激战,手握东南亚大批院线的邵逸夫更拒绝发行任何国联公司拍摄的电影,最终李翰祥败走台湾。后来李翰祥特别制造与邵逸夫的“偶遇”,提出想要重回邵氏的请求,而彼时的敌人邵逸夫竟出人意料同意。阿蒙这么评价邵逸夫的处事方式:“你反骨的话我不会给你出路,你失意的时候我也不会断你的活路。”
邵氏帝国旗下养活了几千名员工,“重利”在邵逸夫的眼中并不是缺点。
|